Yu-Hui Chang, composer

中文簡介

Yu-Hui Chang (photo credit: Sharona Jacobs)

張玉慧出生於台灣台中市,在六歲時即進入音樂資賦優異班受嚴格的訓練。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之後,在1994年負笈美國。先後在波士頓大學以及在美國理論作曲界極負盛名的Brandeis大學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曾師事呂玲英、林進祐、曾興魁、Marjorie Merryman、Martin Boykan、David Rakowski、和普立茲獎得主Yehudi Wyner。她在1999至2006年間受聘於美國加州大學Davis分校,擔任專任講師及理論作曲助理教授。之後隨即轉任Brandeis大學,目前為專任理論作曲教授及作曲研究所主任。身為一個當代音樂表演的倡導者,她曾任美國西岸Empyrean現代室內樂團以及在波士頓有四十多年歷史的Dinosaur Annex現代室內樂團的藝術總監,合計製作發表了超過七十場的音樂會,同時也常以指揮或鋼琴家的身份參與演出。

身為一位活躍於美國多年的台灣作曲家,張玉慧囊括了數項美國重要的作曲大獎,包括柯普蘭獎,哈佛大學弗朗姆現代音樂基金會的委託創作獎,美國國會圖書館庫茲維斯基音樂基金會的委託創作獎,巴爾羅基金會的委託創作獎,古根漢紀念基金會作曲研究獎金,哈佛大學萊得克利夫研究院的音樂研究學者獎金,以及先後由美國文藝學院頒發的艾夫斯作曲獎和文藝學院獎。此外,也獲得美國作曲家論壇獎助金、Meet The Composers獎助金、入野義朗獎、 文建會作曲甄選獎等。她曾受邀到許多美國著名的大學演講,包括哈佛大學、加州柏克來大學、波士頓大學、茱莉亞音樂學院、衛斯理女子學院等。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的Works & Process藝術季並在2006年以半場音樂會發表她的作品,推崇她為當時新一代的作曲新秀。

張玉慧的創作擅長於運用多彩豐富的聲響和織度,以創新但不矯情的方式,構建引人的音樂情境和空間。她並不刻意融合東西文化或強調其異同,而是以一位世界公民的態度來呈現出對多元文化和音樂風格的包融,及對人類共同議題的思考。她的作品雖多在美國各地演出,也經常在台灣以及日本、韓國、義大利、英國、德國、荷蘭、丹麥、紐西蘭、澳洲、中國大陸等地發表。她接受的委託創作邀約不斷,包括來自諾姆堡 (Naumburg)基金會、Meet The Composers (現為New Music USA)、加州大學蒙大維表演藝術中心、首爾世界當代女音樂家音樂節、Monadnock音樂節、韓國文化藝術委員會、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波士頓現代管弦樂團(BMOP)、KlangForum海德堡、舊金山室內管弦樂團、 Left Coast室內樂團、Earplay現代室內樂團、Boston Musica Viva現代室內樂團、Alea III現代室內樂團、Triple Helix鋼琴三重奏、Volti室內合唱團、台北市交合唱團、朱宗慶打擊樂團、魔笛單簧管四重奏、打擊樂家Chris Froh、大提琴家Rhonda Rider等。其它合作過的音樂團體及演奏家包括國家交響樂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Sacramento愛樂交響樂團、紐西蘭三重奏、Nieuw Ensemble、芝加哥的Contempo現代室內樂團、ECCE現代室內樂團、Alexander弦樂四重奏、女高音Tony Arnold、鋼琴家Marilyn Nonken、打擊樂家Matthew Duvall等。她的作品也經常出現在國際及美國重要的音樂節,例如倫敦的美國音樂音樂節、東京的2003亞洲音樂節、漢城的2002亞洲現代音樂節、Pacific Rim音樂節、佛羅里達州州立大學的新音樂音樂節、加州的新美國音樂音樂節等。目前她的作品已收錄在 New Focus, Innova, Ravello, Azica, Centaur,和MSR Calssics出版的CD中。


Listen

To inquire after score purchases, click to email the composer.

Award-winning composer Yu-Hui Chang has written a wide range of music that compels and resonates with professional musicians and audiences alike.

Her music is characterized by energy, precision, ingenious effects, and vibrant colors – all in the pursuit of a deep connection with humanity. She strives to break through cultural and stylistic boundaries, and to take an inclusive view of musical diversity. This attitude is manifested in the multifaceted quality of her compositional output, and the stylistic fluidity in her writing.